“我当了那么多年医生从年没有看过这样的伤口,那该有多疼啊”
7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万少华和他们的团队走近了一群被痛苦、愤怒和无奈裹挟的老人。2009年3月,浙江省民政厅在衢州市柯城区对“日军细菌战烂脚病”患者实施医疗救助试点,时任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的万少华率先组建了一支“细菌战烂脚病”医疗救助小组,开展免费医疗救助。那是万少华第一次接触侵华日军细菌战.的幸存者,那是一群遭受着炭疽杆菌感染70多年创伤未愈的烂脚病人。
尽管时隔多年,万少华仍对第一次见到烂脚老人时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是2009年3月的一天,他带着队员们来到坞口村寻访烂脚病人刘四古。
看到身穿白大褂的医生,村民们都热情地围了上来,但当听到“刘四古”三个字时,大家突然犹豫起来,一个大胆的村民指着200米外一间孤零零的土瓦房说:“那就是刘四古的家。”看着村民躲避瘟疫一般的眼神,队员们满腹狐疑地推开了刘四古家的大门。一瞬间,一股令人作呕的臭味穿过口罩扑面而来。“像是腐肉夹杂着鱼腥味,又像是死老鼠和臭鸡蛋的混合,几乎让人窒息!”万少华回忆说。
屋子角落里,75岁的刘四古蜷缩在床边,,双腿敞露着,肿胀异常,身下铺着的一层塑料纸早已被血水和脓液打湿。接下来的画面,更让年轻的医护人员们感到触目惊心。“当时,我看见老人腿上的痂皮下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动,掀开一看:那是蛆,十几条的蛆虫在蠕动!一瞬间,我们都惊呆了,这究竟是什么病,为什么会有那么奇怪的创口,这么严重的溃烂!”万少华仿佛感到有人用)从他心口上划过,鲜血淋漓。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一幅沉重的历史画卷在万少华面余徐展开。
1940年,侵华日军晕在中国开展了惨绝人寰的细菌战;当时的浙江衙州因为参与营救美国飞行员而不幸沦为浙江的主战场。10月4日上午9时许,一架日机飞入衢州上空,投洒下大量带有鼠疫菌的麦粒、小米、棉花、跳蚤和传单等物品。此后的8年间,衢州等地相继暴发大面积传染病,患者多达30 余万人,死亡人数超过5万人。一时间,千山闻鬼哭,万径人踪灭。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医护人员们看到了许多双和刘四古一样饱受战争摧残的腿。在柯城,这样的老人共有39位,他们都是当年侵华日军细菌战的受害者,如今大多已经80多岁了。“我当了那么多年医生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伤口,那该有多疼啊!”万少华无限感慨,回去以后他向组织打了一份报告,柯城区人民医院立刻发出动员令。很快,一支由万少华带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烂脚病医疗小组迅速组成。
“我常常想,到底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老人们相信我们”
面对从未接触过的特殊病况,万少华带领着团队,学习相关书籍,研究治疗方案,悉心向北京、上海等大医院的专家咨询,想尽己所能地减轻老人们的痛苦。但遗憾的是,长期的疾病折磨、离群索居,使许多烂脚老人不愿意敞开心扉,年轻的医护人员上门服务时,曾不止一次地遭到冷眼和拒绝。
沟溪乡碗窑村的巫双良老人,因为烂脚病常年卧病在床,终身未娶。当队员们第一次上门做治疗时,这位贫病交加的老人发出了愤怒的咆哮;他一边大声喊着:“出去,我不需要你们帮我,我的腿伤了几十年从来没,有人矣心过,你们这些骗子!”一边将手能够,到的竹椅甩向万少华。万少华耐心地解释:“我们的治疗是免费的。”老人还是不相信,他说:“我爸爸的6个兄弟都是烂脚病死掉的,这病看不好就不要看了。”那段日子,万少华时常会想:到底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老入相信我们?
为了取得老人们的信任,万少华查阅了许多历史书籍,还上门拜访了原衢州市卫生防疫站站长、现为衢州细菌战真相调查者的邱明轩前辈,试图通过走近那段历史粟化僻:,老人心中的戾气和疑虑。“人总是在最脆弱的时候最有可能伤害别人.,我愿意被老人伤害并去救治他们!”
一次次耐心沟通,一次次上门救治,万少华和队员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巫双良将信将疑,将溃烂的左腿伸向了万少华。由于长期下地千农活,老人的烂脚上结了一层厚厚的黑垢,普通的擦洗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于是万少华拿来板刷为老人刷脚。“脚脏了,就更容易引起感染。”万少华在叮嘱老人的家属肘总是先身体力行地为老人擦洗、检查、上药。面对如此细心、耐心为自己包扎护理的医务人员,至今孑然一身的巫双良老人感动得几度落泪。
一段时间后,万少华针对每位老人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一系列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对居住偏远、进城看病不便的老人,就多安排几次上门权寸经济困难、缺乏生活信心的老人,就多做几回心理疏导;为了拉近和老人间的距离,老家江西的万少华还主动学衢州土话。
“从最初的拒绝、不欢迎,到后来的信任,这是180度的转变。再看到老人们的烂脚渐渐好转,作为医生,我很欣慰,也很有成就感。”万少华说。
“我希望老人的最后一程走得温暖、平顺,充满了爱、阳光与祝福”
万少华的团队有12个人,对他们来说,7年的日子里,坚持救治细菌战受害者,是他们在抚平一段历史伤痛的方式。
多年来,杨银花老人一直受因子一个梦魇。在梦中,她还是那个6岁的小女孩,赤着脚向大山深处奋力地奔跑,红头绳在空中飞舞,像一面飘扬的旗帜,周围尸横遍野、山河破碎,身后是飞机发动机隆隆的轰鸣声,飞机越飞越近如同老鹰捉小鸡一般向她袭来……“啊!救命!”几乎每一次杨银花都是哭喊着从噩梦中醒来,而这个噩梦老人已经做了60多年。
“鬼子来了,飞机往下丢炸弹,我想跑到山里去,回来以后脚就开始烂了。”杨银花老人满头白发扶着拐杖椅,拖着两条病腿在屋前的小路上缓慢挪动着,身上一件绿色的毛衣在料峭春寒的三月显得有些单薄。“我的眼泪早就流干了”她说。
就是这样一位对生活早巳漠然的老人,有一天却又流泪了。那是2015年8月26日,天气炎热的盛夏,也是老人的生日。一大單万少华和队员们就拎着蛋糕奔向了杨奶奶的家,老人颤颤巍巍地开门了,当看到是万医生和队员们来了,杨奶奶显得有些木知所措,一会儿让水,一会儿让座,高兴得像个孩子。“90后”护士祝黎听给杨奶奶戴上生日帽,队员们围在老人身边拍手唱着生日歌。蜡烛亮起来了,火苗迎风摇曳,打在老人风烛残年的脸上,浸润出她大半辈子的沧桑。
当队员们把着老人颤抖的手切下蛋糕时,杨奶奶受宠若惊地间:“这朵花这么漂亮,是给我吃的吗?”看到大家对自己点头微笑,她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小口蛋糕,顿时热泪盈眶,“我的生日从来都没有人关心过,你们竟然都记得……”眼泪越抹越多,打湿了胸前的衣襟,就在烛光与泪光中老人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过完生日之后,杨奶奶偷偷告诉护士祝黎听,这是自己这辈子吃过的第一个生日蛋糕。
“我们的力量有限,既治疗疾病也抚慰心灵,为的是让老人的最后一程走得尽可能的温暖、平顺,充满了爱、阳光与祝福。”万少华话语中透着坚毅。在与时光赛跑的7,年时间里,万少华所在的医疗团队救助的老人从39位减少到了19位。每次治疗完毕离开时,队员们都与老人们依依惜别,那很可能是老人的最后一次护理、最后一场告别。7年,没有一点加蔑,没有一张调休单,万少华团队的成员们却无怨无悔地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了这片土地上。7年来,队员们利用休息时间,为烂脚老人换药2000余人次,发放药品、电话随访2200 余人次,回收销毁医疗垃圾1100 余公斤。“恤治疮痍大爱关乎民族痛,担当使命热肠温暖苦人心。”短短的22个字正是万少华团队七年如一日无私救洽烂脚老人的真实写照。
目前衢州以万少华命名的志愿者医护团队已经达到700多人,都参与到了“烂脚病”的救治中。
2016年6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授予万少华团队“健康卫士”荣誉称号,并在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抚慰民族的伤痛,责任不能缺失。”在颁奖台上,万少华说,让老人们好好活着,或许就是一种对战争无声的抗争。
- 上一篇:慈母情怀 惠泽四方【文摘】
- 下一篇:让患者自信笑出来【文摘】